算了算时间,刘彻觉得他遣人送的信应该到了长安城,他总是喜欢提前把事情做好,觉得这样才能主导大事的走向。
未雨绸缪向来是没有错的……
长安城未央宫宣室殿内
汉景帝刘启正在观看着刘彻传来的信件,眉头开始还舒展,可看至末尾,气色便有些不好了。
他在考虑,是否应该允下太子的请求,可诸多忧虑又让他不敢下命令,卫绾毕竟是太子的老师,他应该有点主意,想了想便差小黄门传唤太傅卫绾去了。
前一个多月传来密信说太子重伤,让刘启一阵恼火,和亲之时,匈奴竟不顾合约肆意妄为,本是打算派兵教训他们,但这封信让他觉得调兵的事可以放缓。
太子胆量过人,但做事过于生硬,遣兵过去,不知道会生出什么事端,刘启可不能像他一样无所顾忌,今日他可以为了练兵一事求自己的允诺,明日谁又知道会不会挟皇命而妄为。
接到皇帝的旨意,卫绾风尘仆仆的赶了过来,本想去教授族内子弟经书大意,可现在看来,这事只能缓缓了。
看到皇上沉默思考的样子,卫绾顿了顿,弯腰轻喊道,“微臣叩见皇上。”
“卫太傅来了啊,快,赐座!”刘启松了眉头命令小黄门道。
卫绾摆了摆手,拒绝道,“臣不敢君前失仪,这座还是免了吧,愿陛下不责怪臣擅自主张!”
太傅做事一向守规有礼,刘启也不再多言,开门见山道:“今日太子传信而来,为了让朕同意他主持上郡城兵练兵一事,听他所言,太子似乎很有信心造出雄兵数万。”
“太子前些日子受伤一事,皇上曾与臣说过,臣看太子是能统将之人,但来免有些刚烈,虽是不想为异族所挟,却是勇武有余而少智计!”卫绾中肯的评价道。
“那依卿之所见,是不想让朕同意啰?”刘启逼问道。
嘴角含笑,卫绾摇头道:“非也非也,好铁就应该用在刀刃上,练兵一事,既然太子说了便是有十足的信心,太子过刚于今日之大汉,是福而非祸!”
“哦,这怎么说?”刘启听卫绾出了点干货便想听下去。
“经文帝与您之治,国库充足,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若是国君太过软弱反而会将与民休息之成果毁于一旦,吾大汉是时候该亮一亮獠牙,于军队行伍大兴一番,不仅可以震一震宵小,还能征伐异族夺地扬威,太子堪当大任!”卫绾娓娓道来。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启此时一听,确有许多道理,释然道:“卫太傅所述字字珠矶,朕是该放手让彻儿去兴行伍之兵将了,为人父母,朕倒是忘了太子也是个天纵之才,总是会想将其束紧。
依太傅所见,是否应当调兵相助太子,让其放手一干?”
卫绾苦笑道:“太子十岁之身,皇上是不是太过心急了,调兵征伐之事涉之众多,此时交于一个初入行伍的皇子,怕太子难以架驭,且众臣不肯吧!”
刘启笑了笑,微微点头,轻握毛笔却没有书写一笔一画,叹道:“朕所虑的与太傅不同,朕忧的是周丞相,彻儿的兵伐之道是向他学的,若是将太多兵权交在太子手里,假以时日,渐成大气。
此时便如同周丞相之细柳军,太子视其为上师,难免他不会教唆太子,以求大权在握,太子还小,震不住他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个细柳军已让朕头疼,朕可不希望有第二个!”
这是帝王心计!
卫绾觉得他不能涉足太多……
只是问道:“皇上是忧心周丞相之势么?臣对此并无太多看法,若是太子为他制,的确是难料后果,但……周丞相不像此种人吧!”
“不像?他当众折辱朕,鼓动群臣这还不够么,前些时日匈奴将领投靠,朕想封侯他也不同意,可朕想干什么,他还阻止不了!此等放肆,朕实在不放心!”刘启怒道。
此事己全属帝王的猜忌,卫绾可不敢触这个霉头,只是对周亚夫充满了担忧,皇上的意愿,他阻止不了……
宣室殿外,皇上的话让卫绾思绪重重,如今他只能寄希望于太子刘彻,到时候拉周丞相一把了。
远在边塞的刘彻当然不知道这些,他忙着应付李广还来不及呢。
灌夫此人毕竟是因太子而执掌一军,他也和刘彻亦师亦友,不肯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会不肯。
将遇如伯乐之君主,乃人生一大喜事……
经过几个时辰的挣扎,李广终于是同意了,食君之奉,自当忠君之命,将来的皇帝必定是刘彻,活了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不会有变!
“李广将军,今日你选择相信本宫,本宫必会还你雄兵数万!”
李广苦笑,太子你肯,皇上也不会愿意,若是为太子所主持练兵,皇上出于扶持未来的储君,必会调走自己,将兵权交于太子手上。
这本就是刘氏的天下……
他那里敢说一个不愿意!
“太子练出的兵,众将士都是有目共睹的,有能之人当然得发挥其才,李广心甘情愿。”
刘彻轻笑道,“灌夫将军,李广将军可曾与你有过争执?”
愣了一会儿,灌夫才反应过来,大笑道,“那有那有,李广将军是明智之人,又怎会因此争执呢?”
“哈哈哈,本宫怕李广将军会有一万个不愿意呢!”
李广苦笑道,“太子你笑话李广了,于军有利的事,对咱们将领来说,便是绝妙不过的了。
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