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新生帝国>第四十二章 物是人非

金秋时节,金陵城内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阳光下的农家小院内,金陵的农户们正将收割回来晒干的稻谷一袋袋的存入自家的小仓库内,还有一小部分是他们要交给官府的粮食,虽然今年的粮食收成受到大战的影响,但是却比以往好了很多,自从之年司马音上任之后,他就推行了一部法令,其中就是为了减轻农民的上交的税务,加大了从地主的征收税额,这在一时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贵族阶级的暗中作祟反抗,司马音成立的收粮大队对地主实行了强有力的镇压,但是有些地主不听政令,认为自己的封地都是皇帝分封的太守无权干涉自己向细户征收税粮,随之遭到收粮大队的警告,一些的地主为了抗击司马音的税粮政令纷纷聚群闹事,一纷纷托关系上交皇帝的奏折都被赵鹏在朝堂之上给驳斥。

这场税粮的战争最终于农民的胜利结束,这当然也是司马音政权的胜利,如果失败将来他再颁布其他政令时实行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金陵城中的农民欢庆着这场战争的胜利,第一次他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丰收时节,今年的中秋诗会显得格外的热闹,除了以前举办的诗会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敬祝活动,司马音组建的文化部组织了几个乡镇的农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活动,第一次参加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被官府重视的感觉,每个人都心存感激,人们走上街头舞着巨龙各种怪模怪样打扮的人群跟随着巨龙在金陵最繁华的街道上进行盛世大游行,每到一处就会有人在自家门口放起鞭炮,啪啪的声音,希望来年能再取得丰收。巨龙在到达太守府后人群在哪里聚集,吓得看守太守府的捕快慌忙的冲向司马音的办公室去汇报,司马音出来后李心儿清儿也跟着走了出来。龙头正对着太守府的大门,司马音站在哪里,鞭炮声再次想起,之后有四个人抬着匾幅分开人群走上前来,司马音心想这着“发流动红旗了吗”四个金黄色的打字闪闪发亮“五谷丰登”。

远处的轿子上苏娇正探着脑袋看着这有趣的一幕,古代的官员清正廉洁者很多,但是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却不多,更何况还是自发的送起了象征功名的匾幅。

今年金陵大战之后,她开始怀念起她在金陵的家,其实她并没有家,以前她小的时候是住在城东街道的一个小巷子里,是一户官宦人家的大家闺秀,可是家庭变故,她被人卖到了汴梁的金回楼中,后来成了金回楼的名姬,她记忆中没有变顾之前那些幸福快乐的时光,就像一场梦,醒来之后是不停的训练和耳边响起的楼里妈妈不停训斥的声音。除了这些,在记忆中依然模糊的存在着她住的那条小巷中也有一个叫司马音的小孩,他每天傻乎乎的,那时他们家也是处于家道中落的时期,他父亲没有钱给他请私塾先生,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是真的傻乎乎的,他每天都是拿着书本在院子门前的大树底下望着天空发呆,直到他家的娘亲出来揪着他的耳朵让他回去吃饭,他才回过神来喊疼。

自己跟他算不上认识,只是每次路过他家院子前都会见到他,他不爱说话,有时还会跟着树底下的蚂蚁说话,自己是觉得他跟自己是一样的苦命的人。后来她就被卖到了汴梁,直到不久前汴梁再次传来金陵的消息而他已经成了金陵的太守了啊。

她本来想要回来看看以前的样子,以前的所谓家的地方,但是自己的名气可能是够大了吧,楼里的妈妈幕梅却在金陵大张旗鼓的宣传金陵名姬苏娇带着京城的一群才子前来金陵献艺献才,一般来说你从远道而来,作为东道主的金陵应会尽地主之谊加以照顾,可是你这样子宣传是想说京城来的名姬和才子我们金陵的就比不上了吗,一时间金陵城中的火药味升起,金陵的才子纷纷聚首议论如何杀杀京城才子的锐气。

跟随苏娇前来的有人称京城三少的花剑华在与诗词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来金陵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奔着苏娇来的,当初在汴梁他就是金回楼的常客,有时会为了苏娇写上一两首诗,其中也有意相互衬托的意思,苏娇当然是不介意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人能够看得起自己也是不错的,这样路子就会好走许多,除了花剑华还有人称花间诗人的叶风,他总是喜欢浪迹于烟花之地,即兴写诗有点浪漫主义风格的秀才。他追随着苏娇来到金陵就是要向世人表达他对苏娇对美人的爱慕从来都是那样的浓烈。

第二日的早晨她没有驾着马车出去,为了不引起他人的注意她特意换了一身男子的衣服,走过街道,这里已经没有了熟悉的地方,毕竟十几年的时光足以改变很多东西了,但是巷子依然在远处的大树还在,只是没有了当年那个仰望星空的人,她也不在是那个大家闺秀的小千金。走到近处,院子里的大门是开着的,房子应该是刚被翻修过,她轻轻的向前走过去,用手扶住大门边探进去一个脑袋,愁了几眼返现没人,随后一张大手从后面拍了过来:“公子找谁啊”她回过头一看愣了一下,司马音正拿着簸箕盯着她看,虽然她穿了一身男子的衣服却难掩女子的姿色。

“小音,你,你还记得我吗,我们是一个巷子的,呐,你看前面就是我家,哦,我现在不住哪里了”话语间显得有些羞涩,司马音今天过来是为了看看自己以前的房子修的怎么样了,毕竟当了官不能把老祖宗忘了,不然会被


状态提示:第四十二章 物是人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