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的心态好得很,他本来就没想着逼死崇祯,跟崇祯见面之时很坦然,他没有叩拜崇祯,也没有要求崇祯施礼。
而是吩咐接管了内务的方正化安排酒宴,拉着崇祯的手面对面坐下对酌。
黄汉跟崇祯频频碰杯的同时亲口保证册封禅位后的崇祯为“大汉帝国信王”。
并且坚持在文武百官和军民面前盟誓保障信王的人身安全,并且同意王承恩永远留在信王身边担任王府左长史,同意方竟成担任右长史。
信王府的宫女、太监可以从原紫禁城伺候崇祯的人员中选拔,承担保卫工作人员从完成了内操训练的太监中选拔三百由王承恩、方竟成统领。
虽然是在皇宫大内的暖阁内喝酒,但是崇祯多多少少有些忐忑,甚至于还有些拘谨。
跟他人面对面喝酒的记忆太遥远了,这种模糊的记忆只有几次而已,那还是十几年前兄长天启皇帝在世之时。
年纪大崇祯两个月的黄汉轻松自如,谈完了正事跟崇祯聊一些海外趣闻。
留在暖阁伺候的王承恩和方正化不时偷眼察言观色,两人心态完全不同,方正化以后会留在新朝权力中心毋庸置疑,只觉得胸怀激荡。
王承恩却是由最有权力的大太监转变成为王府总管,还不知以后能不能苟活于世?心中难免失落。
亲耳听到了黄汉的承诺,多喝了几杯的崇祯仰天长叹凄然泪下,吓得王承恩手足无措,生怕崇祯说出什么不合时宜的话语。
黄汉根本不介意,离座走近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陛下莫要哀伤,想想烽火连天的这些年吧,区区建奴居然打得泱泱大国丧师失地,小小流寇居然闹得数省不得安宁。
多少子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多少灾民饥寒交迫死在逃亡的路上?你这个皇帝对得起亿万黎民百姓吗?”
崇祯辩解道:“朕继位以来兢兢业业没有松懈一天,不好声色不好酒,连宫中的用度都一减再减,朕无愧于心!”
黄汉道:“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仅仅做到严于律己有用吗?你可曾管好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你知道他们窃取了多少本该属于国家的财富?
识人不明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国家盗寇四起饿殍满地难道你就没有一丝责任?”
崇祯一时语塞,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朕何尝不想励精图治,可是国事乱如麻,朕真的尽力了。”
黄汉哈哈大笑道:“你已经尽力了,但是国家却是越来越乱,流离失所、饿死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
崇祯没有吭声,瞪眼瞧着黄汉。
黄汉看了看王承恩,指着他道:“你来说说看,皇上如此尽心尽力,国家却是越来越糟,这充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王承恩被吓坏了,扑通一声跪下道:“‘汉王’殿下恕罪,奴婢不敢说。”
黄汉叹口气道:“你乃是皇上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之一,你都不敢说实话,整个大明还有几人敢在皇上面前说实话?”
王承恩磕头如捣蒜,口中连呼:“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黄汉淡淡道:“你起来吧,大明该死的文官武将和宦官多着呢,但是其中不包括你。”
王承恩如蒙大赦,道:“奴婢谢‘汉王’殿下恩典。”
黄汉坐下目光炯炯瞧着崇祯,道:“你尽心尽力治理国家,而国家每况愈下,主要原因就是你不具备管理一个国家的才能。
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你不配当这个泱泱大国的皇帝。你不懂军事,不懂经济,不懂权谋,登基那一天起就相当于是在祸害这个国家、坑害千百万黎民百姓。
你今天选择退位才是这十四年里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你信不信,只要我治理这个国家五年,就能够确保黎民百姓丰衣足食,再有五年就会出现旷古绝今的太平盛世。
我此时放出豪言,或许你根本不相信,但是你我都才三十岁,时间长着呢,我能够容得下天下人,当然也能够善待你,你会亲眼看到这个国家走向辉煌。
相信十年后你我再次坐下面对面喝酒,你会由衷的礼敬三杯!”
“汉王”没准备过河拆桥,还跟崇祯相约十年后再次对酌,王承恩顿时泪光莹莹,方正化也是满脸笑容。
崇祯皇帝楞柯柯瞧着意气风发的黄汉,没发现黄汉有一丝矫揉造作,心中莫名安定不少,他长叹一声,道:
“朕总想着励精图治,使得国富民强,然事与愿违,如今心力交瘁,以后就拭目以待‘汉王’施展。”
……
崇祯答应禅让,“汉王”在正月初一登基称帝建立“大汉帝国”的消息传到围困西安的大军之中。
秦妡怡、憨子、孙传庭、陈奇瑜、房连栋、黄龙、尚可义等等“汉王”系文官武将欣喜若狂,他们决定在崇祯十三年腊月二十五日发动进攻。
动员会及时召开,“红旗军”将士们都热血沸腾,他们主动请战自愿发动第一波攻击,都在争“先登”大功为“开国大典”献礼。
“汉王”将要取代大明当皇帝建立“大汉帝国”的消息同样在白杆兵、川军中传得沸沸扬扬,秦良玉怒不可遏,马祥麟、秦拱明等等白杆兵将领偷着乐。
川军、白杆兵也是斗志昂扬,成千上万基层兵丁来到秦良玉的中军请愿,异口同声高呼要作为先锋部队中的一员参与夺取西安城。
他们表态,要为现在的“汉王”将来的“大汉帝国”开国皇帝